时间:2013-01-07 19:03浏览次数:28192来源:期货日报网
菜籽粕的分类、用途与质量检测
油菜籽经过机械压榨提取油脂后的残渣称为菜籽饼,菜籽饼中仍含有大量油脂,通常需经过溶剂浸出进一步提取剩余油脂,菜籽饼浸出提油后的残渣称为菜籽粕。
菜籽粕一般呈黄色或浅褐色,形状为碎片或粗粉末并夹杂小颗粒。
菜籽粕分类
根据菜籽粕中芥酸和硫代葡萄糖甙含量不同,通常将菜籽粕分为:普通菜籽粕和“双低菜籽粕”。
上世纪70年代之前,菜籽制油工艺主要是一次压榨法,部分地区采用土榨法,菜籽榨油后得到的菜籽饼直接作为饲料或肥料使用。
上世纪70年代以来,浸出法制油在菜籽加工行业得到大量应用,菜籽加工行业普遍采用预榨浸出工艺,菜籽饼经浸出后获得的菜籽粕产量明显提高。
菜籽粕的用途
菜籽粕除了直接用做饲料蛋白原料外,还可用来生产有机肥料。此外,经过脱壳脱毒处理的菜籽粕还可提取菜籽蛋白,用来制作酱油或用作食品添加剂;菜籽粕还可用来提取植酸、单宁等化工原料。
菜籽粕是一种重要的饲料蛋白原料,菜籽粕在水产饲料中使用最为广泛,由于其蛋白质氨基酸组成合理,价格便宜,在家禽饲料、猪饲料和反刍动物饲料中都得到使用。
菜籽粕国家标准
2008年国家修订颁布了菜籽粕国家标准(GB/T:22514—2008)。在该标准中菜籽粕定义为,油菜籽经浸出油脂并去除溶剂后得到的物质。并根据菜籽粕中的硫甙含量将菜籽粕分为普通菜籽粕和低硫甙菜籽粕。规定了菜籽粕的感官要求和质量指标要求。
菜籽粕包装、运输及储存
饲料用菜籽粕产品标签应符合GB10648的规定,可以散装、袋装,或按照用户要求包装。饲料用菜籽粕运输时应有防雨、防晒措施,避免产品在运输过程中遭暴晒、雨淋及剧烈震动和撞击,且不得与有毒、有害物质或其他有污染的物品混合运输。
饲料用菜籽粕应储存在阴凉、通风、干燥的地方,防潮、防霉变、防虫蛀。严禁与有毒、有害物质混放。
菜籽粕检验规则
同一批产品,每天生产的为一个批次,每批随机抽取500克作为样品,采样标准按照GB/T 14699.1规定执行。检验结果全部符合标准要求的判定为合格,若有一项指标不符合标准要求,应重新自两倍数量的包装单元进行采样复检。复检结果如仍有一项指标不符合标准要求,则该批次判为不合格。若不符合质量指标中某一等级指标要求时,按指标值最低的项目进行等级判断。
饲料用菜籽粕贸易中的质量检验一般以油厂检验报告为主,饲料养殖企业在菜籽粕进厂后进行复检,若复检质量指标达不到合同要求,双方可以协商解决,也可以共同取样送当地粮油质检站或质量技术监督局以及双方都认可的机构进行检验。
菜籽粕检验国家机构
菜籽粕的检验机构主要有省、市级的质量技术监督检验局和粮油质量监督检验站,这些机构的检验结果一般都具有法律效应。此外,还有国家级的饲料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我国菜籽粕的生产贸易和消费状况
我国菜籽粕的生产情况
按照单个国家产量计算,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菜籽粕生产国。2010年之前,我国菜籽粕生产能力分布与油菜籽主产区较为一致,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西南和西北地区。从最近几年国内菜籽粕产量构成情况上看,进口油菜籽对产量影响较大,其中山东、浙江和江苏表现较为明显。
国产以及进口油菜籽压榨生产菜籽粕情况
我国是世界上主要的油菜籽生产国,生产菜籽粕的原料主要来自于国产油菜籽。2010/2011年度国产油菜籽压榨量占国内压榨总量的91.18%,比2000/2001年度提高近10个百分点,但仍比2004/2005年度的历史最高纪录降低6.3个百分点。
2000年以来,我国油菜籽进口量呈现大幅波动态势,进口油菜籽压榨量占国内油菜籽压榨总量的比重也大幅波动,进口油菜籽生产菜籽粕的数量受油菜籽进口量的影响最大。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测,2011/2012年度我国进口菜籽生产的菜籽粕数量为91万吨,较上年度增加23万吨。
我国菜籽粕消费概况及特点
我国菜籽粕国内消费主要用于饲料养殖行业,饲料消费量占国内消费总量比重常年在95%左右。我国菜籽粕的饲料消费需求不断提高是国内菜籽粕消费总量持续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菜籽粕主要用于水产饲料,受国内水产养殖周期的影响,我国菜籽粕消费具有季节性特性,每年4—10月间是国内水产养殖旺季,也是菜籽粕的集中消费时期。
我国菜籽粕消费主要受国内菜籽粕产量和进口量的影响,最近两年,沿海地区油菜籽和菜籽粕进口量均大幅增加,菜籽粕新增供给量显著上升,若考虑江浙地区以国产油菜籽为原料生产的菜籽粕供给量,沿海地区供应能力更大。沿海地区菜籽粕新增供给量明显上升,不仅满足了当地饲料养殖业不断增长的需求,也降低了对内陆地区菜籽粕的依赖性,同时进口菜籽粕的性价比更高,也降低了国内饲料厂商对产区菜籽粕的需求。过去两年,内陆油菜籽产区生产的菜籽粕更多用于本地销售,外销数量逐渐减少。
我国菜籽粕贸易概况及特点
由于我国菜籽粕生产区域较为集中,而消费区域广泛,国内贸易量相对较大,贸易量占产量的比重在98%以上。国内菜籽粕贸易在满足产区消费后全部流向销区。长江流域菜籽粕在满足自用外,主要销往山东、广东、广西和福建地区;内蒙地区的菜籽粕主要销往黑龙江、吉林和辽宁地区;青海地区菜籽粕主要销往周边省份,部分销往华南地区;西南地区菜籽粕主要以当地消化为主。
我国菜籽粕贸易以公路、铁路和水陆运输为主。最近几年我国菜籽粕贸易流向发生较大变化,主要原因是在国家限制油菜籽主产区进口油菜籽后,沿海非油菜籽产区开始大量进口油菜籽和菜籽粕,导致其对国内主产区的菜籽粕需求出现下降,长江流域菜籽粕销往沿海非产区的数量不断减少。
进口菜籽粕对国内市场的影响
2010年以来,我国沿海地区菜籽粕进口量显著增长,开始挤占国产菜籽粕的市场份额,对主产区菜籽加工企业向沿海地区销售菜籽粕带来不利影响。同时,进口菜籽粕尤其是加拿大菜籽粕价格较低,与国产菜籽粕相比,具备更优的性价比,使得饲料养殖行业在饲料配方中提高进口菜籽粕的用量配比,在国内菜籽粕消费总量的份额不断提升,进一步挤占了国产菜籽粕的销售市场。
产业链现状解读
菜籽、菜粕产业链大体可分为四个环节,自上而下依次为农户、贸易商、加工企业(包括油脂企业、饲料企业)和下游消费企业。整个产业链中,最被动的莫过于加工企业,一方面上游菜籽价格受到国家保护,企业的原料成本难以自主控制,另一方面下游产品价格受其他品种影响较大,企业难有绝对定价权。菜籽、菜粕期货的上市完善了整个产业链的套期保值功能,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风险。
菜籽、菜粕的季节性贸易
我国菜籽可分为秋冬播菜籽(夏季收获)和春播菜籽(秋季收获)。秋冬播菜籽在每年5—6月收割,春播菜籽在9—10月收获。近年来,我国的菜籽、菜粕进口国趋于单一,2012年我国从加拿大的进口量占98%以上。海关数据显示,今年1—10月共进口菜籽226.7万吨,菜粕41万吨。国家出于对产业的保护,于2009年出台相关政策,限制进口菜籽进入主产区加工销售。由于菜籽水分含量大,保质期短,国内主产区菜籽贸易及加工集中于菜籽收获后的5个月内,沿海非产区全年进行贸易和加工。根据笔者调研,湖北多数油脂企业菜籽加工期集中于5—9月,其他时间转而加工棉籽。菜粕为菜籽榨油后的副产品,保质期为6个月,主要用于水产饲料的生产,我国的水产养殖旺季在4—10月,国产菜粕的供给多集中于菜籽加工期,旺季前的菜粕供给主要依赖进口菜籽的加工。
菜籽加工产业发展现状
国内菜籽加工企业规模不一,目前我国具有四级菜油生产资质的企业共400多家,日压榨菜籽能力在13万吨左右,年加工能力超过4000万吨。从压榨能力来看,已处于过剩状态。由于国家对菜籽收购价的保护,一些具有收储任务的加工企业除了自身下游产品的销售利润,还可赚取国家的加工费、仓储费和菜粕价差。但对于小型的非收储企业来说,下游产品价格的波动给企业带来的风险日益增大,部分企业为提高抗风险能力已经将单一化的生产加工模式转换成多个品种并行的模式。对于饲料加工企业来说,菜粕定价权几乎都掌握在菜籽加工企业手里,风险敞口大。水产饲料的需求旺季仅在每年的4—10月,因此大多数的饲料企业均生产多类饲料,以降低企业风险、保障全年销售利润。
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目前我国菜籽、菜粕产业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原料来源受限、产能过剩问题突出和深加工工业化难实现。具体来看,因其他作物的争地现象严重,人力成本增大引发的弃种现象,国内菜籽种植面积难有提高。同时,菜籽种植业难以规模化,优质品种推广难,种植和收获机械化程度低,单产难以大幅提高,产业化发展缓慢。此外,菜籽加工企业众多,规模效益低下,且加工能力过剩,企业抢购原料现象严重,菜粕深加工综合利用短期内仍无法投入工业化生产。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几个方面加以改善:第一,可通过费用补贴增加农民种植菜籽的积极性;第二,可以积极推广优良品种,建立示范基地改善种植技术,提高菜籽产量;第三,可加大国家对企业的扶持力度,同时开展全民健康食用油宣传活动,保障企业下游产品的良好销售;第四,可以通过土地流转、订单农业等多种形式,加强菜籽产前、产中和产后的结合,降低流通风险;第五,可以通过期货套期保值手段降低企业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