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12 08:49浏览次数:3477来源:期报实战排排网 作者王力纬
“在小小的花园里挖呀挖呀挖,种小小的种子开小小的花;在大大的花园里挖呀挖呀挖,种大大的种子开大大的花……”前段时间,一首《小小花园》意外火出了圈。唱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颇有趣味,仔细想想,歌谣中蕴含着大智慧。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小小花园,每个人都是这座花园的园丁,认识自己的花园就是了解自己的内心,找出自己的能力边界,选择合适的种子,才能开出最美丽的花。在这一方面,曾国藩可谓其中翘楚。众所周知,曾国藩是一个“笨”人,他23岁才考取秀才,而且前后考了7次。他最聪明的地方是了解自己,对自己的“笨”颇有自知之明,说自己“吾生平短于才”。但曾国藩并没有因为“笨”而止步不前,他明白人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越“笨”越勤奋、越谨慎,最终成为“一代名臣”。期货交易者也一样,不管是笨还是聪明,都要对自己有个清醒的认识,敢于面对自己的不足,按部就班地做好自己该做的事,不断改变,努力提升,最终一定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1 警惕“倒果为因”导致舍本逐末
大道至简,童谣中往往解释的是最简单、最本质的内容,成年之后,因为外界纷繁复杂,一些最简单的道理反而被我们遗忘了。要先挖土,才能种种子,种下种子,才能开花。
多年以来,在与投资者交流的过程中,我越来越感受到,可以感知到的成功,其实是一种最外层的呈现。从前我们会有一种“倒果为因”的误区:一个人可能其他什么都做不好,但会有一点特别突出。但在实际考察中很遗憾地发现,这种情况极少,甚至可以说并不存在。绝大多数的情况是,成功需要满足一些底层的逻辑,当一个人的基础习惯和素质(比如心理素质超强、勤奋、踏实、谦逊、善于思考等)良好时,在很多行业里可能都做得很不错,他们选择的自由也更多,即使他们最终选择稳定的职业,也能最大化自身效用。换句话说,对很多优秀交易员来说,并不是他们被放在交易这个工作上才表现出众,而是他们本身就优秀,又能结合自身认知主动选择交易行为。因为他们明白,交易是综合实力的比拼,知道应该在多大的花园里挖掘,将自己各方面调整到非常和谐舒适的状态。
很多刚入行的交易者会花很大力气学习投资技巧,甚至费尽心机打听信息,这就是追求“术”的层面。一个人的基础素质、心理状态是大树的根,而技巧是树叶。每天花很大力气去擦拭树叶,对树叶喷洒营养素,而不注重养根,树叶的状态是不能持久的。佛教经典《坛经》中的“著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名于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常通流,即名为彼岸,故号波罗蜜”就是在告诫我们,不要执着于外界的境相,生灭则会生出。就像水面上的波浪,有起有落,这叫做此岸。放下世间的一切境相,就没有生与灭,就像水畅通无阻,这叫做彼岸,也称圆满。最终呈现在眼前的表象,是一种自然生发出来的最终形态,只从表面去认识问题,会浪费很多时间,也无法抓住本质,无法学到最重要的东西。
2 成长是循序渐进的过程
这首歌谣中三段的逻辑紧密相连,不可以更换顺序,因为万事万物的成长发展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为什么不同的种子要种在不同的花园里?因为需要的空间和土壤是不同的。就像人生的每个阶段需要应对的东西也是不同的。小时候的愿望是校门口小卖部的糖果、漫画书,大学时期望得到一套名牌运动服,工作后希望升职加薪、出人头地……交易中也如此,自己的目标是什么,想要和如何得到之间的矛盾怎么调和,如何应对事物的不可得、时间与机会的不可追?
我们总是焦急,生怕被甩在后面。总是不敢停下来,焦虑着未来那些未曾遭遇的坎坷,哪怕遇到好事也不敢快乐满足,害怕意外突然降临。很多人就这样追逐着、紧绷着过完了一生。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生命是一团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成长本身是艰难的,随处是陷阱和考验。生命本身就是与熵增为敌,需要在无序中建立秩序。生存需要消耗能量,获得能量是本能,如何处理内心欲望与自身能力、周围环境的关系,是贯穿每个人终生的课题。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思是:在天地形成以前,一物无声无形,寂静空虚,不依任何外力而独立长存永不停息,循环运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作为万物的根本。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所以勉强把它叫做“道”,再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大”。它广大无边而运行不息,运行不息而伸展遥远,伸展遥远而又返回本原。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间有四大,而人居其中之一。请注意这里的顺序,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而道纯任自然。自然的规律是更为基础和长久的存在,人类发展出的概念、规则是更表征的东西,我们强迫自己违背生长规律,要求自己极其快速地成长,要求自己不犯一点错、不走一点弯路,这是不可能的,因此而自责和难过是在为难自己。这世上只有一个你,你的出生遗传、家庭背景、成长环境共同织就现状。
比尔·盖茨的母亲是华盛顿大学校董,他被IBM选中赚得第一桶金,也是依靠了母亲的人脉。巴菲特只会告诉你他8岁就参观了纽约证券交易所,却没告诉你那是他的银行家父亲带他去的。当然,将失败完全归因于客观条件,放任自己“躺平”是不可能成功的,但完全忽略外界条件,盲目要求自己和其他人达到同样的水平,也是一种不公平。我们太习惯于把问题全然归结于自己,这种苛责会造成内耗,因为当我们把时间精力花在怪罪自己上,觉得自己很糟糕,下次遇到机会会更加犹豫,自我怀疑会让自己的表现大打折扣。尊重客观事实,在现有的条件上做到最好,有一点进步都给自己一些认可和鼓励,做得不好就想想下次如何做得更好一点,这样会轻松很多,反而更有行动力,更能提升效率。
3 如何应对自身的欲望
小时候总觉得好好学习,以后找个好工作、赚很多钱,就一定会快乐幸福。但随着年龄增长,我们会发现,有些人拥有的相对没有那么多,却过得平和快乐,而有些人的财富比较多,却时时处在焦虑不满中。归根结底,在满足基本生存条件后,人活的更多是一种感受。
为什么每个人的感受会如此不同?《道德经》有云: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意思是:通常要无所趋求,以便观想那无以名状的微妙;时常又要有所趋求,以便观想那成名化物的极限。这两方面是同一行为体的不同显现,同样深及于行为体的幽深内殿。在这同样深及幽深的两者之间做不断深入的循环运行,就是一切行为运作的微妙法门。
为什么我们会迷失在自己的欲望之中?为什么我们会因欲望和现实的矛盾而痛苦?因为人生不像“种花”那样直观,可以知道自己手中拿的是什么样的种子,要规划多大的土地去种,而生命是无常的,会有各种际遇。“认识你自己”这句话是刻在德尔菲神庙石柱上的箴言,也是苏格拉底思想的核心。但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无论在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中,都很少有人告诉我们如何了解自己,接纳自己做不到的部分,如何去探寻自己的边界,所以总在欲望的困扰中纠缠。
世人有一种误解,认为《道德经》的本意是让人们放下欲望,甚至灭绝欲望。但这是不可能做到的。《道德经》第十二章中表达的恰恰不是“灭”而是“相处”,“五色五音五味、驰骋畋猎、难得之货”分别对应的是眼耳鼻舌身意。六祖慧能是反对苦修的,六根清净不是断绝欲望,而是教会我们如何与欲望相处。“常无欲”是“观其妙”的前提条件,所以用了“以”作为连接词。我们只有在心境清净的时候,才能客观公允地观察万物的微妙。一片波澜不断的水面,如何能清晰地照见万物?人心动荡不安,必然要花费能量去平复,就会无暇照拂其他更重要的讯息。微妙,极小极微是“妙”,从别人看不到的细微之处,把握事物的本质,预见事物的发展,从而使自己的存在与外界更加和谐统一,观妙即知几。庄子说的“嗜欲深者天机浅”就是这样的道理,一个满脑被各种欲念占据的人,如何发现“微”,无法观察,所以很难“知几”。
老子也强调了“常有欲”的重要性,微妙必须保持有欲念的状态,以观察事物的演进和结局。万事万物有始有终,能量不断循环生发,这是一种自然的状态,洞察“微妙”,是“始”,而观徼,是“终”,保持由生到灭、自始至终的觉知。这就是“内观”心法,人的所有行为归始于一念生起。老子和禅宗并非让我们去抵御和控制,因为万物相生相长,你想控制的东西最终都控制了你,压制欲望本身就是在滋养欲望的力量。内观的“观”还有“观照”的意味,就是了解自己的欲望、念头是如何生发的,以“保持“的态度对待,理解自己为什么会处在这样的状态,安静地看着念头升起。把巨大的涵容力量注入自己,本身就是一种最底层对强力的关怀,这种关怀是有能量的。欲望、念头无法控制,就是因为我们不愿意接纳,不愿意了解,最终让它们在阴暗的地方滋生。拒绝,问题就不存在吗?这与鸵鸟埋头有什么区别,“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是因为我们对自己有足够的信心,知道如何应对,才可以毫不慌乱地“为”和“治”。一个不爱自己、不了解自己、不给自己提供能量的人,怎么能够有强健的内心做到这些?无欲与有欲,是不可偏废的统一。
禅宗也是如此,上海玉佛禅寺的两根抱柱上镌刻着一对楹联,下联是:此岸彼岸非为二,迷悟在心。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心念不被愚痴所迷惑,经常能依照智慧行事,这便是以修行实践智慧。“随其心净,而国土净”,无论身在浊世此岸还是完美彼岸,只要内心清净,你所在的地方就是清净之处。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入市建议
2024-11-22手握交易体系,如何迈向稳定盈利与一贯交易的殿堂?
2024-11-21期货交易获利的 “黄金三要素”:趋势、顶底与空间全解